彰化永續旅遊:不只是買賣,更是人情味-德源興米行、瑞益油行

作者:許昱晴,責任編輯:吳宗霈

田中老街位在員集路和直通火車站的中州路一帶,從清朝至日治時期,因為水災和祝融,歷經3次遷徙,最終由當時的仕紳陳紹年帶領定於現址。因為發展歷史長遠,老街裡並存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,從日治時期的紅磚2層式樓房、巴洛克式建築到現代主義仿巴洛克式建築,不用言語描述,都能看見過去的繁華。

隨著時代變遷,儘管老街風華不再,但許多傳統老店屹立於此數十年,見證了老街的變遷,也在一遍遍地說著老街的故事。

德源興米行

彰化素來是臺灣糧倉,因為得天獨厚的地形和天氣,成為臺灣自古以來的產糧大縣,田中更因為鄰近八堡圳,吸收濁水溪的日月精華,成為稻米出產的重心,也成為大家公認的臺灣米倉。

田中老店德源興米行

田中老街的德源興米行已經是第三代老闆了,算一算也是一間近百年的老店。老闆說,在田中的繁華時期,老街上總共有四間碾米廠,機器碾米時總是隆隆作響…

「不吃飯哪會飽?」過去大家以米為主食,需求帶來的商業模式除了讓德源興米行得以養育四代人口,更成為街坊鄰居人情傳遞的載具。煮飯發現忘記買米嗎?打個電話,德瑞興的老闆比現在的餐飲外送還盡責,馬上幫你送到家。對米的品質有疑慮嗎?隨時拿來換,就是要讓厝邊隔壁吃到最新鮮的好米。

田中老店德源興米行2

老闆娘笑著說,老闆過去因為不放心一位街頭老爺爺,讓他獨自淋雨騎腳踏車載米回家,硬是陪著老人家到家才自己回到米行,之後老爺爺一有蔬菜水果,就會往米店送。比起商業買賣,老街的生活模式大概更像互助和關心。

田中老店德源興米行3

隨著科技發達和法規問題,也為了避免噪音和空氣問題,加上社會飲食習慣、家庭組織模式的改變,還有量販店的出現,小碾米廠逐漸被淘汰,昔日田中老街的米廠盛況不再,人口外流更加劇田中的米食需求減少……

田中老店德源興米行4

「但還是要繼續做呀!不然退休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,而且老人家也不習慣到超市買米。」老闆說,即使年紀大了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扛米,孩子也想往外發展,但畢竟還是有些熟悉的客人和朋友,米店生意看能做多久就做多久。

「你好!要買什麼?」

瑞益油行

田中老街裡,屹立近百年的瑞益油行,是老闆從小到大的回憶,這間從阿公開始經營的油店,到自己經營,已經八十多年了,是低調的老存在,更是田中人的共同回憶,充滿年代感的陳列架上,擺放著一瓶又一瓶的花生油、芝麻油…

田中老店瑞益油行

「我都沒有這種在大家面前說話的經驗…」在人群前的老闆,有些許靦腆緊張,像學生報告的方式和大家介紹瑞益油行的故事。從民國17年創立,經過阿公阿嬤、爸爸媽媽,到三兄弟共有工廠,現在自己買下經營權,也提到隨著時代變遷,大家的購買習慣改變,從自備容器,到以瓶裝販售,甚至現在客人會在網路上購買油品,老闆就這樣鉅細靡遺的介紹。

田中老店瑞益油行1

直到他開始說麻油,這時候的老闆連眼神都開始發光。「跟你們說喔,買麻油不能買黑的,要買清的;不能買焦香的,要買香醇的,那種太黑太焦的就是用好芝麻壞芝麻參在一起的,吃起來不健康。」老闆從初榨橄欖油,講到花生油、沙拉油、棕梠油和芝麻油的提煉方法和油品的不同用處,也分享了自己曾經不只發展居民料理用油,更是和大餐廳合作,聲名響叮噹。

直到後來,因為法規改變,加上同業聯合生產,生產力邊際效益吃虧,瑞益油廠開始勢微,又因為環保法規設立,為了減少噪音和空汙,老闆只能放棄自己製油,單純進貨並販售油品。

田中老店瑞益油行2

但這位商界楷模、這位靦腆的料理油專家,他的故事值得被記錄,讓我們即使沒辦法親眼看到歷史,也都有機會感受歷史。